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四川甘孜亚青寺,揭秘传说中的佛国“女儿城”

时间:2024-12-15 09:02:20

我以为:这世间最具足的美满,就是那些让眼睛和心灵能合二为一的大自然美景。就像甘孜城外,惊艳了时光的秋日清晨,温暖的阳光从湛蓝的天空中倾撒而下,洒满金色的青稞田地,蓝色的河流如丝带般蜿蜒其间,逶迤起伏的青黄色的山峦之上,海拔5992米的卡瓦洛日神山,角峰如雪莲般晶莹绽放,熠熠生辉。

空气透明,能见度非常好,当我们驱车离开317国道,向西南驶入甘(孜)白(玉)路不久,远远就能看见卓达拉山积雪凛凛的峰顶,柏油路隐没于怪石嶙峋,光线明暗交错的沟谷间。

从甘孜县到亚青寺约120公里,需要翻越海拔4600米卓达拉山和海拔4410米海子山,它们同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,海拔6204米格聂神山等,一起构成了纵贯南北的沙鲁里山系。

沙鲁里山是四川省境最长、最宽的山系。是横断山脉的组成部分,也是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分水岭。

甘白路海子山旁的纳楞措,湖面呈“心”形,清澈的湖水在阳光下如镜面一般散发出柔和的波光。星星点点,宁静柔美。

公路界牌95公里前200米处,又有一路牌(亚青乌金禅林)指向左侧岔路,道路两旁连延十数公里的经幡和风马旗阵,层层叠叠,依山傍势,气势不凡。

寺外高坡上,一尊巨大的莲花生佛像在中午阳光的映射下,流光溢彩,摄人心魄。

邬金禅林——第二德山亚青邬金禅修圣处,简称“亚青寺”。坐落于白玉县章台大草原中,海拔四千米左右,四面环山的,中间地势开阔。于公元1985年由著名的大圆满成就者喇嘛阿秋法王住持,主传宁玛(红教)巴龙钦、龙萨两种传承的大圆满实修教法。

亚青寺授记中,莲花生大师曾对喇嘛阿秋仁波切今生弘法利生的事业授记 —— “于此明空原始怙主之游舞,毗卢遮那香雪海之化身佛土,百花盛开所严饰之南瞻部洲之巅清凉雪域境内,第二铜色吉祥德山,亚青邬金禅林中,龙萨娘波尊者的化身蒋阳龙多嘉参尊者(阿秋仁波切)将成办广大教法和利益有情之事业。”

与盛名在外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相比,亚青寺建寺后的数十年间,并不为世人所瞩目,直到近年才声名鹊起,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佛国圣地。

我们沿着环形的道路向右侧的山坡走去,这里少有游人,搭建房屋的喇嘛,低头匆匆而行的觉母,手持经轮,围着巨大的玛尼墙转经的信众......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而随意,让人觉得特别的放松,自然。

山坡上有很多小小的,红色的木棚,大约一米多高,七.八十公分宽,仅仅能容下一个人盘腿打座,我知道这是僧侣们闭关苦修处。

闭关是修行者直接体验、体会心性的实修方法,西藏称为“古萨里觉贡”。 每一位修行者,都要经过至少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闭关实修,有的是六年、九年,甚至更长的闭关,这些修行者发愿:在闭关期间,若不获得利益一切有情的圆满成就,誓不出关。正因为在此修行的每一位修行者都有此大愿,所以自古以来,才有了难以计数的大成就者。

对尘世中的我们来说,可能觉得“利益一切有情”这个心太大了,不现实。实际上。在我贫乏的知识里,所了解的“大乘”根本精神,应该是建立在所谓慈悲跟智慧上的,这种智慧指的是空性的智慧,慈悲是空性衍伸出的慈悲,简单的说,就是“度已亦度人”。

我喜欢禅宗的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,它认为“自性迷,佛即是众生;自性悟,众生即是佛”,倡导“度己即度人”,因此,我想,要修炼这种智慧和慈悲心,应该可以从比较小的范围,也就是先从调整好我们自己内心的情绪,妄念和执着开始吧。

一位正在屋前念经的老喇嘛对我手中的相机很感兴趣,我把刚刚拍的一张张像片翻给他看,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,露出孩子气般的开心的表情。

我问:“师父,您是哪里的人呀?”

老人指着前方,“就在山那头”

“您在这修行多久了啊?”

“好几年了”

“家里是谁在这供养您呢?”

“我儿子。”

“您老还要修行多久呢?”

“不知道,会在这里修行下去吧!”

老人汉语还可以,交谈起来不是很难,他微笑着,和气地婉绝了我们对他的拍摄。

告别老喇嘛,向上走去,回头间,老人红色的僧衣和身后红色的小屋融入山下土黄色的,密密匝匝的建筑背景中。

山顶极目远望,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,风起,云舒云卷,五彩的经幡猎猎飞舞。左侧依山而建,是宏大的主寺,玛尼坛和喇嘛修行所,锍金的尖顶在阳光下分外夺目。

崖边盘坐着一位喇嘛,黄衣黄帽显得雍容尊贵,脚下一条黑狗正呼呼大睡。四处乱拍的我显然影响了他。

“您好!”我有些不好意思。

“你好,可以给拍一张吗?”他指指我的相机,声音平和,像经年未见的朋友般亲切而自然。

“好的!”虽然我拍人像实在够“烂”。

“把这只狗也照进去吧!”

于是,我又拍了一张。

“能和您合张影吗?”我问:

“当然啦,”他显得很高兴。

我更高兴啊,忙叫走过来的同伴给我们拍了合影。

“我怎么把照片寄给民呢?能给我您的地址吗?”我边胡乱翻身上,一边让同伴拿笔和本子来。

“我给你一张名片吧,寄照片前给我打个电话。”他从僧衣中拿出一张彩色的卡片给我,这时我的同伴们都过来了,有人又开始问人家出家多久啦,结婚没有啦等奇奇怪怪的问题,他都很和蔼的一一作答。

我走开来,强烈的阳光下,无法仔细看清名片上的字,只是很小心的把它收好,后来才知道我们遇到的是西藏昌都祖雅寺的主持活佛。这让我后悔莫及。

真是:“不识活佛真面目,只缘身在佛国中。”但愿:“他日印证因果时,玛尼石前说枯荣。”

目前。亚青寺常驻的僧众近六千余人,其中觉姆占绝大多数(约四千余人),蜿蜒的昌曲河,自然为界将寺院分为扎巴、觉姆两区。

扎巴依山,扎巴(出家男众)区分为五个洲:法性光明洲、轮涅法性洲、普贤静虑洲、大乐解脱道洲、明体自解脱洲。

觉母临水,觉姆(出家女众,藏语为女尊者)区分为三个洲:乐空双运洲、普贤大乐洲及二谛双运洲。

河对面的半岛上,密密麻麻低矮的小屋向四方延伸开来,被蛛线般的巷道分割成片,犹如一座土黄色的城廓,而“城”中有数千名觉母学习修行着,红色的身影散落其间,宁静从容又生机勃勃。

出入觉姆们所住的“小岛”主要有两座桥,一座连接大经堂,一座连接修行山。每次听完讲课后,觉姆们浩浩荡荡地从其中的一座小桥回到岛上,如同长长的,流动的红云。

虽然生活条件艰苦,交通不便,物资匮乏。可这一切并不能阻止觉母们闻思修行的脚步,纯粹而执着。

草地上,两位年轻的觉母坐在一块,看见我的举起相机,相互低低的说笑,然后笑着抱作一团,明媚的光影下,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而不真实。

下午四点多,我们来到主寺,这里已经汇聚了大批的僧人和信众,寺内巨大的玛尼墙上,高高低低的站着很多喇嘛,一块一块地传递堆放玛尼石,桑烟袅袅,法号声声,我以为本该很庄重的佛事活动,在僧侣信众们快乐的谈笑和轻松的表情中,显得世俗而亲切。

“玛尼”一词源于梵文佛经《六字真言经》“唵嘛呢叭咪哞”,因在石头上刻有“玛尼”而称“玛尼石”。一般在石板或经加工而成的石头上刻有“六字真言”、佛教经文,吉祥图纹、或神灵图像,“玛尼堆”是指垒起来的玛尼石堆。

虔诚的藏民相信,玛尼石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真实化现,所在之处都能带来殊胜的加持,凡经过的众生、乃至吹过玛尼石的风。流过的水。经过的有情,都能种下解脱的种子,都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,给众生带来吉祥如意。

这就是藏民们的宗教生活,也是他们的世俗生活,我想,对他们来说,出家,不出家,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不同的修行形式,抑或是生命不同的阶段而已。

我们不过是些局外人,我们惊讶于这纷繁混乱的尘世间,竟有如此简单和纯粹的生活,但我们终究无法身入其中,哪怕再靠近一点点,我们总是在旁观,在欢喜,赞叹和感动后,带着影像和文字的记录,最后转身离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