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战国时期(汉代前)医药著作简介
(一)《黄帝内经》包括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
以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分形式出现,是我国最早的传统医学典籍,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同时还是我国现存最早、影响最大的一部传统医著,被世界公尊为“医家之宗”。也被喻为“天书”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和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的内容十分广博,除论述传统医学有关知识外,还论述了古代哲学、古代天文学、古代气象学、古代物候学、古代生物学、古代地理学、古代数学、古代社会学、古代心理学、古代音律学等等理论知识,并将古代这些知识和实践渗透到传统医学中去。
《黄帝内经》作者不详,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之名而作,为医家、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,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。它既并不是一时之作,也不是一人之作,而是战国以前的诸多的医药学家、社会学家及其著作的总结,也是仅存的战国以前传统医学集大成之作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重点论述了脏腑、经络、病因、病机、病证、诊法、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。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是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不可分割的姊妹篇,内容与之大体相同。除了论述脏腑功能、病因、病机之外,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,针具、刺法及治疗原则等。因此春秋战国之后的医家在其著作有的将其简称为《灵》、《素》。

《黄帝内经》竹简
2、 《神农本草经》
《神农本草经》又称《本草经》或《本经》,也是非一人一时完成的著作,只是托名“神农”所作,后世传说的“神农偿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毒”,便是如此。它起于春秋时期,实成书于汉代,也是我们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同时也是最早的药学专著。全书分为三卷,载药365种,以三品分类法,分上、中、下三品。其中植物中药材有252种,动物中药材有67种,矿物中药材有46种。书中所涉及的病症约有170多种,包括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等疾病。

3、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
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又称《难经》、《八十一难》,它是在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,然后归纳成书。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是战国时期一颗璀璨的医学明珠,它阐述了《内经》及先秦医籍的要义。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之一,它不仅对中医基础理论、诊断学、针灸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更被誉为“医经”。 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如同西方国家的金字塔一样,在人类医学史上引领着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正确方向。后世医家普遍认为扁鹊的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医著作,对于推动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同时,该书也是中医学习者必读的经典之一,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【作者及时代】后世都认为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是秦越人(即:扁鹊)所著。扁鹊约生于公元前五世纪。原名秦越人,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莫州(今河北任丘)人,是春秋时代医学家、脉学家。曾学医于长桑君,不仅精于内科,而且精通妇产科、小儿科、五官科等。相传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,创造了望、闻、问、切四大诊法,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。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:秦越人著有《扁鹊内经》、《扁鹊外经》,可惜均已失传。
【关于《难经》的版本问题】《八十一难》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·序》中,他在撰写《伤寒杂病论》时曾引用了《八十一难》中的文字,晋代王叔和的《脉经》也收录了一些《难经》的原文,但在原文却找不到这些文字。《难经》这个名字最早见于《隋书·经籍志》中,曾经提到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曾注《难经》,唐代杨玄操在吕广曾注《难经》的基础上重新编排,并明确提出《难经》是秦越人所作。
北宋初期王九思、王鼎象、王惟一曾先后有校勘《难经》,南宋时代李元立以秦越人原撰为基础,汇集整理南宋以前9家校注《难经》的著作,编撰《难经十家补注》。后人据此书重刻改订,编成《王翰林集注八十一难经》,简称《难经集注》,为后世通行本。
【《难经》内容】全书共八十一难,采用问答方式,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,内容包括脉诊、经络、脏腑、阴阳、病因、病机、营卫、腧穴、针刺、病证等方面。
4、《胎胪药录》
《胎胪药录》原书已失传。但它对后世汉方的开启应该起着重要的作用,在东汉·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序言中也有提到《胎胪药录》,它是张仲景写作的主要参考资料。所以桃花岛陈药师认为《胎胪药录》应该是讲述中药的临床应用机理。我们从其字面的理解,胎的意思是根基,孕育之始;胪是腹部皮肤,是陈述的意思,胎胪是由胎往外传的意思,也有元始药录的内涵。因为有了《胎胪药录》才有张仲景的方出现,也有后世学者认为《神农本草经》的底本就是《胎胪药录》,没有《胎胪药录》就可能没有《神农本草经》,仅供参考。不过很可惜这本书却已经失传,只是在后世医家中常常提及此书之名,也没有其他的资料可以让我们猜想其中的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