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容易把“缄口不言”的“缄”读作jiǎn、qiān,其实这是错误的,缄的正确读法应该是“jiān”。
在古代社会,“缄”常被用于重要文书的封存。

一封书信、一份契约,在书写完毕后,都会用“缄”字所代表的绳索紧密捆绑,并加上封泥、印章,以确保内容不被泄露。
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人对于信息安全、真实性的高度重视。因此,“缄”字也承载了诚信、守秘的文化意义。
接下来看看“缄口不言”这一成语便是“缄”字文化意义的延伸。它形容一个人沉默不语,就像是被“缄”封住了口一样。这种沉默,可能是出于谨慎、尊重、畏惧或其他复杂的情感。
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“缄口不言”都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,它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,保护说话者免受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。

在许多情况下,“缄口不言”可能代表着谨慎和智慧。在面对敏感或复杂的问题时,选择沉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。
比如,在商业谈判中,当对方提出某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时,选择暂时保持沉默,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思考时间,避免在言语中暴露过多的信息或弱点。
有时候“缄口不言”也可能代表着一种坚持和原则。在面对压力或诱惑时,保持沉默可以坚守自己的立场和信念,不随波逐流。
这种沉默的力量,有时比言语更能表达一个人的决心和态度。

此外,“缄口不言”还蕴含着倾听和尊重。
在交流中,当我们选择倾听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时,我们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和空间。这种沉默的倾听,有时比滔滔不绝的言谈更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。
然而,“缄口不言”并不总是明智的。
在某些情况下,我们需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,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。
因此,“缄口不言”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行为准则,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。
总的来说,“缄口不言”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表达方式。
它代表着谨慎、智慧、坚持、尊重以及倾听等多种品质。
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沉默,可以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思考和行动空间,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。
但同时,我们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,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。

除了“缄口不言”,“缄”字还有其他成语和表达方式。
比如,“三缄其口”意指说话非常谨慎,或者形容人不肯轻易表态。
这一成语源自《太公金匮》中的故事,孔子在参观周庙时,看到一种名为“欹器”的容器,它“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”,孔子感叹这是“持满之道”,并告诫弟子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。
后来,人们便用“三缄其口”来形容那些谨言慎行、不轻易表露自己态度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