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知世故而不世故下一句是什么意思(知世故而不世故,历圆滑而弥天真)

时间:2024-10-23 10:30:40

知世故而不世故,历圆滑而弥天真

势利纷华,不近者为洁,近之而不染者尤洁;智械机巧,不知者为高, 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。”——《菜根谭》

鲁迅先生曾说:"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,说一个人'不通世故',固然不是好话,但说他'深于世故'也不是好话。"那么,到底什么样的尺度才是最合适的?知世故而不世故。我们倡导真善美,但要实现这个真善美的最终目的的前提不是人的内心之纯,而是知己知彼,懂得了伪装,才有互相敬畏。

有人说"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",可道理咱都明白,却很少人能够做到。若是谁能活得像这句话一般,便是一种境界,一种对人生最高的态度。世间凡物,灯红酒绿。古往今来的形形色色,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御得了物欲横流。或逃避、或直面、或攀附,每个人的活法不一,自然价值不同。常言道:"小隐隐于山林,大隐隐于市朝",前者活出的是"知世故而不世故"的潇洒人生,而后者便是"知世故而不世故"的智慧人生。

两者是不同的人生态度,我个人向往隐于山林的潇洒快意,可却也难免摆脱不了社会的现实。在历史上陶渊明不能算是最早做到归隐山林的诗人,但他却是最为知名,且是不愿世故的人。陶渊明"不为五斗米折腰",只愿"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",明白自己误入尘网,便寻求了自己的精神价值,不问世事,闲适自在是韵染其身,更是让后世所效之。

如若说做到"知世故而不世故"的在市朝者,知名的当属东方朔。"陆沉于俗,避世金马门",东方朔在饱满自己精神价值外,更体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。这种处庙堂而隐庙堂之中,更是难得可贵。

世故,简单来说就是人情世故,而真正做到人情世故的人又有几个呢。做的浅的可能会吃力不讨好,做的深的更是落个处事圆滑、万事算计的坏名,只有说恰当好处,才能在各种环境中如沐清风,活出的是自己想要的样子。其实,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,无非就是在这纷飞杂乱的世界里,明白了世态炎凉,却能保持一颗本心,而不致使自己成为一个世故的人。历经万千,发现自己还是自己,这才是活得有本事。

在许多人对"知世故而不世故"的理解中,我最喜欢那句"执剑半生,归来仍是少年"。

苏轼,最开始出场的时候,可以说是一位初露锋芒的少年。科场造过假典故、初任签判怼太守、殿堂之上怼宰相、遭人陷害入乌台等等,似乎在这些事迹中,苏轼是一位不明事理且处处生事的少年。可苏轼内心是善良且正直的,他耿直的性格让他觉得是不吐不快,虽然一直以来得罪不少人,但每一次的做法都是往好的方向。

苏轼在官场上并不是成功的,可以说他明知道世故却非要去""世故。不过,私底下的他与太守陈希亮、宰相王安石却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,这种朋友的关系是真挚,如他初心般,这些朋友是自己值得交集的。政治生涯不顺畅,可在人生道路上,苏轼活得比任何人都畅快,这都源于他的处世态度。

"乌台诗案"后的苏东坡,在平生有功业的"黄州惠州儋州"是留下太多的诗句名句和人生光彩。特别在初到黄州时的苏轼,写下了那句"自笑平生为口忙,老来事业转荒唐"。他学会了自嘲,自嘲自己,自嘲自己的人生,可自嘲过后,苏轼还是苏轼。有人说他一生经历了两世,前半生是苏轼,后半生是苏东坡。成为"苏东坡"后,苏轼真正用自己的方式去活了,他似乎看透了人生,看似是贬谪各处当个闲差,却不曾想他如同归隐,活出了最快乐的自己。

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心。看过这个世界,见识过人性的善与恶,对为人处事之则了如指掌,而依然能对万事万物怀有柔软之心。知世故而不世故,历圆滑而弥天真,这便是最好的人生状态。

历经人世沧桑,内心安然无恙。人生,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,一半是对残缺的包容。我们在红尘里摸爬滚打半生,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意,回到了最初的自己,找回了出发时那颗澄明透亮的心。我们的皮肤可能已褶皱,双鬓可能已斑白,但内心深处依然有着一份最初的梦想,有着一份少年时的光明憧憬。
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世俗也许很强大,世界也许在变化,每一种面对都不容易。但是请你记住,无论如何,都别忘了自己可贵的本心。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,愿我们都可以做一个不卑不亢,不忘初心,内心向暖,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。

爱你所爱,行你所行,听从内心,无问西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