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和月,中国古人最容易观察到的天象就是“太阳的升落”和“月亮的盈亏”,所以以昼夜交替一次称之为一“日”,以月相变化的一周期称之为一“月”(现代叫朔望月) ,月亏(新月)到月亏就是阴历的月初到月末,月盈(满月)是月中。
备注1:朔望月又叫太阴月,就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。朔月,为阴历初一时“月球”处于“地球和太阳连一线”的中间,那会地球背阳一面的晚上,月亮是丝毫看不到的,此时的月相叫新月,此时的月球与太阳的黄经差为0°。望月,为阴历十五(或十六、十七)时“地球”处于“月球和太阳连一线”的中间,那会地球背阳一面的晚上,月球因为黄白夹角(黄是黄道面,白是月球绕地球公转时的轨道平面)的缘故,整个月球的向阳面接收太阳光后都亮闪闪的展示在地球上,此时的月相叫满月,此时的月球与太阳的黄经差为180°。。其实吧,朔月和望月时的黄经差0°或180°,意思就是太阳、地球、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,只是位置变变,很好理解。

备注2: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及赤道面,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黄道及黄道面,月球绕地球公转产生的白道及白道面;还有赤道面与白道面、赤道面与黄道面、黄道面与白道面之间的各种夹角,综合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。所谓日食,就是朔月时地球向阳面上正好有一块区域因为道、面及黄经夹角的变化而处于月球阴影中(月球的阴影小);所谓月食,就是望月时月球因为道、面及黄金夹角的变化而正好处在了地球的阴影中,而地球整个背阳面上都能看到月食(地球的阴影大)。

备注3:朔月(新月)前后的几天,月亮和太阳在地球的同一侧,感觉是同升同落,因为太阳的光芒,基本上是看不到月亮的(偶尔有些模糊影像);望月(满月)前后,月亮和太阳在地球的左右两侧,日升月落,日落月升,看不到日月同辉;其他时间,天气晴朗的情况下,阴历初三到十四的傍晚就能同时看到东月西日,阴历十七到二十八的早晨也能同时看到西月东日。
现代天文学角度,以朔望月(月相变化周期)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,以太阳一个回归年(回归十二次中同个位置)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,,中国古代用的不是纯阴历,而是阴阳合历,叫农历或夏历。
年和岁,现代是年岁不分,但在古代“年”其实是阴历叫法,平年十二个朔望月,闰年时加上闰月,意思这年的正月初一到下年的正月初一前一天就是“一年”;“岁”是阳历叫法,前面《中国古代天文心得四》中提过:“看太阳一年四季在次中的不同位置用以标示节气的变化”,岁就是从这年的某个节气,比如立秋日,到下年的大暑气结束,中间正好走完所有二十四节气。这一点和人们计算年龄类似,正月初三是生日,到下一年正月初三就正好长一岁。
简单说,十二个朔望月(有时要闰月)总和是年,二十四个节气总和是岁。“年”初是正月初一,“岁”首是立春当日。比如今年2024春节是公历2024年2月10日,阴历甲辰年正月初一;而立春日却是2024年的2月4日,阴历葵卯年腊月廿五。
说到这里就很容易看出了,纯以朔望月为单位的计年和以太阳回归一周期的计年是不等同的(古人也发现了这个偏差)。一年内朔望月(月相变化周期)的平均时间是29.53天(现代精准测算),29.53×12≈354天,而太阳一个回归年(二十四节气总和)是365.25天,比起十二个朔望月是多出了11.25天,那怎么办呢?那就有了闰月,每三年闰一个月,说白了就是阴历要凑太阳回归年的阳历,以配合春夏秋冬和不同节气。《尧典》说“以闰月定四时成岁”。
备注1:中国在上古夏朝时就把一年分成了十二个月。到殷商时期,开始置闰,那时候置闰无定制,一般置在年终(也偶有置在中间或当闰不闰的“失闰”),称第“十三月”,有时因气候变化异常还会一年再闰(十四月)。到东周春秋时期就没有一年再闰的事情发生了,汉初沿袭秦制,以十月为岁首,九月为年终,置闰就置在九月之后,叫“后九月”。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《太初历》,把秦制中“十月为岁首”改为以孟春为岁首(孟、仲、季,孟春就是立春时的第一个月)。
备注2:
天干十个字: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。
地支十二个字: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
从甲子→乙丑→丙寅→丁卯一路下去,走一圈回到甲子就是六十年,甲辰前面就是癸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