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代春节有哪些风雅的习俗?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,春节被认为就是立春。所以我把立春和春节的习俗放在一起讲了哈。
中国一直是典型的东亚农业社会,因为农是基础,所以对“春”这个季节最具感情。立春/春节一般被认为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,所以相关民俗文化极多,而且根据年代、地域各有不同。下面介绍一些比较小众和“风雅”的民俗。

为什么要剪彩绸为燕子,做头饰而迎春?
燕子被认为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鸟儿之一,七十二候里也有“春分,玄鸟至”的说法。彩燕迎春,大概就是想要像它们一样轻巧地迎接新春天吧;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于八荒,风至则草木发生。立春日,取弘农宜阳金门山竹为管,河内葭草为灰,以候阳气。——《玉泉记》。“御风”的正式含义是驾驭着风,乘风而行,我这里姑且把它理解为“人对春日气息的关注和实验”。
古人相信四季的“气”有所不同,春日的“气”是“阳气”,轻清上升,所以如果在竹管内放入一些草木灰,即使没有人动,春气也会带动飞灰,甚至发出声音。古时称之为“葭管”。但有的时候“葭管飞灰”也被认为是属于冬至的——冬至一阳生,已经有阳气了。
可知否,所谓咬春,也许你刚吃过?

新春日献辛盘。虽士庶之家,亦必割鸡豚,炊面饼,而杂以生菜、青韭芽、羊角葱,冲和合菜皮,兼生食水红萝卜,名曰咬春。——《帝京岁时纪胜》
古人认为,春日的气息是向外发散的——经过冬季蛰伏后,草木蓬勃生长,气温回升。所以流行趋势是食用有“辛味”的东西(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),新生的野菜(如荠菜),“春盘”“咬春”也是由此发展而来。一般是韭菜、葱、水芹、萝卜之类新生的鲜嫩蔬菜,有清新口感。摊在盘子里,是“春盘”;卷成春卷、春饼之类吃,就是“咬春”。
如何剪彩纸、缕金箔为人?
翦彩为人,或缕金箔为人,以贴屏风,亦戴之头鬓,又造花胜以相遗,登高赋诗。——《荆楚岁时记》。这个做法似乎是为了祈愿,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焕然一新的样子。
你知道什么是椒柏酒吗?
长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贺,进椒柏酒……董勋云:俗有岁首用椒酒,椒花芬香,故采花以贡樽。正月饮酒先小者,以小者得岁,先酒贺之。老者失岁,故后与酒。
椒柏酒即以花椒、柏枝所制之酒。是的,你没看错,古时候很流行喝花椒相关的饮料。如《楚辞》亦有“蕙肴蒸兮兰藉,奠桂酒兮椒浆”。由此衍生而来又有“屠苏酒”,配料更多些。
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里也有类似《圣经》中创世纪的情节,如“正月一日为鸡,二日为狗,三日为猪,四日为羊,五日为牛,六日为马,七日为人”。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粥/羹,取迎新去晦之意。
何谓簪花、采花、赐花?
立春日,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赐春旛胜,入贺讫,戴归私第。又士大夫家翦彩为春旛,或缀于花枝之下,或翦为春蝶、春钱、春胜以为戏,东坡立春日,亦簪旛胜过子由,诸子姪笑指云,伯伯老人亦簪花胜耶。——《闻见近录》
立春在公历2月4日前后,春节也是2月。这时候盛开的鲜花并不多,所以这一习俗最初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受。民间多是把彩纸、金箔做成花朵的样子插戴。
唐宋以降,人们开始熟练调配鲜花的开放时间,这时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选择了。
怎么样放灯、观灯?
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,燃灯为祭。灯数以百有八盏为率,有四十九盏者,有按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。——《帝京岁时纪胜》
一般认为,从立春后到上元节(即元宵节,正月十五),都要以彩灯装饰屋宇。初八开始就是赏灯的高潮了。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什么的就不用多说了吧。
你可知道穿青衣迎春的故事?
立春日,夜漏未尽五刻,京师百官皆衣青衣,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,立春旛,施土牛耕人于门外,以示兆民。——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
古人相信,春季万物生发,天地翠色,故属性上对应的颜色是“青”(青绿)。统治阶级为表示自己与“天”的关联性,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视作仪式之一。同理,立夏红色(朱),立秋白色,立冬黑色。而春季对应的方位是“东”,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东门之外迎春。 (来源|青年时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