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做市商制度的利弊分析(一文读懂科创板做市商制)

时间:2024-08-05 10:01:55

在股市浸淫几年的投资者,大多对19世纪的股票大作手有所了解。股票大作手利佛莫尔十几岁就出入对赌行进行股票交易,那时候的交易对手不是其他投资者,而是对赌行。你赚他就亏,反之亦然。

六七年前,臭名昭著的黑平台原油现货投资也是如此,投资者的交易对手是原油现货投资商。这些黑平台引诱投资者重仓频繁短线交易,以达到投资者爆仓的目的。

对赌行和黑平台就是做市商的雏形。这无疑给了投资者非常负面的影响,进而对做市商也产生了不好的联想。

7月15日上交所发布《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业务指南第8号——科创板股票做市》的通知,预示着科创板做市商制度即将展开。

新闻一公布即引来大量的负面评论,认为是又一个割韭菜的方式。

那么,什么是做市商?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利弊如何?


做市商是成熟资本市场的标配

做市商,英文全称Market Maker,字面意思为市场制造者。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法人充当做市商,不断地向投资者提供买卖价格,并按其提供的价格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,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。

世界上成熟的证券市场,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做市商制度。

NSADAQ 市场采用了竞价制度+竞争性多元做市商制度(即每个证券有多个做市商负责)的混合模式;

NYSE 采用的竞价制度+垄断性做市商制度(即每个证券只有一个固定的做市商)的混合模式;

LSE是对不同的股票实行不同的交易制度;

日本 JASDAQ 原先采用竞价制度,后引入做市商制度,对不同的股票实行不同的方式;

香港交易所是同时对一个股票实行两种方式;

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的是做市商制;

我国新三板实行的是做市商和协议转让与集合竞价混合制度;

大连商品交易所也是实行的做市商制度。


原先,科创板实行的是竞价交易制度,交易所按照“价格优先,时间优先”的原则,进行撮合成交。交易在投资者之间进行。

引入做市商制度后,不改变原有的竞价交易。在竞价交易基础之上,做市商进行双边报价。投资者既可以和其他投资者成交,也可以和做市商成交。

直白来说,做市商相当于中间商。

中间商起到了活跃市场的作用,相应的,投资者的成本也会有所提高。成本的提高反应在买卖盘的差价上。


做市商和坐庄的差别

有不少投资者认为做市商是券商做庄来“割韭菜”的,恰恰相反,我认为实行做市商能抑制“黑庄”的产生。

作为不成熟的资本市场,A股历来不缺黑庄,甚至有大量的投资者,不是躲避这些庄家,而是主动寻找坐庄的股票,想要分一杯羹,结果是被割了韭菜。

黑庄利用资金优势、信息优势或者和上市公司勾结来操纵股价,以达到牟利的目的。

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后,而且一家上市公司不止一家做市商,黑庄再想操纵股价难度比较大,当市场出现买卖指令不均衡,有过大的买盘推高价格或者过大的卖盘压低价格时,做市商有可能插手期间,平抑价格波动。

黑庄想要和做市商达成一致,也不容易,因为有竞争性做市商。

我预计,只要有三家做市商的上市公司,黑庄当退避三舍。

有多家做市商参与的上市公司,不只是提供流动性,对于价值的发现会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
退一步来说,做市商如果违规操作,其监管的难度应小于黑庄。


做市商制度的影响

有利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

1、有望提升科创板的流动性。

当前,科创板整体的流动性不仅低于创业板、深证主板和全部A股,去年以来更是逐渐低于上证主板。2020-2022年(截至5月13日),科创板日均换手率从3.61%下滑至0.83%,这也意味着,2022年科创板年内日均换手率首次低于上证平均水平(0.88%)。

如果科创板流动性进一步下滑,必将影响科创板的正常运营。推出做市商制,是管理层未雨绸缪。

2、有利于科创板的价值发现

竞争性做市商制,会有2个以上的券商来做做市商,甚至会有十几家券商参与一个公司。这些券商在参与之前,会有详细的调查研究,对于价值的发现,比以前只是研究员不疼不痒的出具研究报告,不可同日而语,毕竟这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。

竞争性做市商也会减少操纵股价的可能性。

3、有望平抑价格波动

虽然券商的水平让人诟病,但不可否认的是,相比普通投资者,其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投资理性要强出太多。

他们的加入有利于价格向价值靠拢,非理性波动有可能减少。

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,做市商制度有以下两方面的缺点

1、投资者成本增加。

据测算,券商做市收入有望增加10%,这个增加的收入,无疑是需要投资者来买单的。当然,这也比有价无市要好一点。

2、做市商有可能滥用职权。

券商有自营业务,这个业务是否会和做市产生影响?虽说有“隔离墙”的制度,但不能完全排除利用职务之便来利益输送。


新三板的启示

在2014年8月底推出了做市商制度,目的就是增加新的流动性。在此之前新三板的股票转让模式为协议转让与集合竞价。在该阶段由于挂牌公司数量不断增多,市场成交总体低迷,2012、2013年全年成交金额均未超20亿元,换手率徘徊在5%左右,流动性偏低。

2015年,总交易金额达到1911亿元,其中做市商达到58%的交易额占比,换手率54%,这和当年的大牛市不无关系。从2014年到2018年,新三板市场整体换手率分别为19.67%、53.88%、20.74%、13.37%、6.77%,呈逐年下滑态势。

新三板创新层也有做市商制度安排,对流动性影响也谈不上立竿见影。

从新三板的案例来看,单纯通过做市商制度来增加流动性,效果并不理想。

如果,科创板流动性进一步降低,从新三板来看,单纯通过做市商制度来提高流动性,效果并不是太乐观。还需要降低投资者门槛,增加投资者数量群体,或者是减缓IPO 节奏和增加退市数量,避免存量公司过快扩容。

种种迹象表明,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仍处于持续进行之中,以科创板为实验田来考察改革的成效,后续有望继续推出新的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