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,一生坎坷,屡试不第,飘泊江湖,布衣终老。
他,精通音律,长于诗词创作,对诗词理论和音乐均有深入的研究。
据记载,他所著的《白石道人歌曲》是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,中国古代的音乐家里,也有他的一席之地。
他,就是姜夔。
宋代,豪放和婉约各成一派。而姜夔,以自己俊逸飘洒的文学造诣和音乐素养,游离于两大派系之外。
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,一览鱼米之乡在风雨飘摇中不败的绮丽与梦幻。

《扬州慢》
姜夔
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
解鞍少驻初程。
过春风十里,尽荠麦青青。
自胡马窥江去后,
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
渐黄昏,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。
杜郎俊赏,算而今重到须惊。
纵豆蔻词工,青楼梦好,
难赋深情。
二十四桥仍在,
波心荡,冷月无声。
念桥边红药,年年知为谁生?
都说史家不幸诗家兴。扬州战事方才停息,风物旖旎如昨,却又残破憔悴。姜夔踏步此地,百感交集。
于是,他发出了“年年知为谁生?”这句传颂至今的感慨,借用二十四桥旁哀艳动人的红色芍药,为饱受战争摧残的扬州城抒发伤怀的惆怅。
这首词最终也成就了姜夔,成了他在词坛最热门的作品。

《姑苏怀古》
姜夔
夜暗归云绕柁牙,
江涵星影鹭眠沙。
行人怅望苏台柳,
曾与吴王扫落花。
用典是姜夔的拿手好戏。
当夜晚的姑苏城用璀璨星光和浩浩江景,一齐把内心的孤独照得透亮的时候,姜夔很自然地将目光落向前朝亭台旁边的柳树。
昔日骁勇英明的吴王,也在这里扫过满台阶的落花吧。
所有涉及长江以南的叙事,似乎都逃不过怅惋。

《过垂虹》
姜夔
自作新词韵最娇,
小红低唱我吹箫。
曲终过尽松陵路,
回首烟波十四桥。
落第多年,姜夔难得如此欢乐之作。
无论是对自己的诗词禀赋表达了些许自信,抑或是与红颜知己琴瑟和鸣的乐趣,他的达观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。
结尾那句"回首烟波十四桥",和他最脍炙人口的"二十四桥仍在"有异曲同工之妙:水乡韵味,江湖沧桑,一切前尘旧事,都隐没在回首中。

《平甫见招不欲往》
姜夔
老去无心听管弦,
病来杯酒不相便。
人生难得秋前雨,
乞我虚堂自在眠。
疾病偶尔也会困扰姜夔。没办法。生老病死,人间常事。
虽然年老体弱让人心力交瘁,但他自得其乐——窗外的初秋之雨,如此酣畅淋漓;我面对人生的秋天,不也该洒脱一点吗?能够自在地睡大觉,已经让姜夔非常满意了。
功名利禄,夫复何求。

《忆王孙·番阳彭氏小楼作》
姜夔
冷红叶叶下塘秋,
长与行云共一舟。
零落江南不自由。
两绸缪,
料得吟鸾夜夜愁。
矜贵,精妙。
一个"冷"字,就敲定整首词的氛围。红叶、塘、行云、舟,这些曼妙缱绻的意象,无一不构成江南。至此,任凭姜夔如何轻描淡写,依旧降不住秋日水乡的浓墨重彩,以及他作为一介失落文人的情思与哀愁。
好一句"零落江南不自由"。

《次石湖书扇韵》
姜夔
桥西一曲水通村,
岸阁浮萍绿有痕。
家住石湖人不到,
藕花多处别开门。
这首词颇具野趣,把朴实无华的乡村风景白描出来,清新淡雅,又生机盎然。姜夔巧妙地用"浮萍"做比喻,把自己飘零的生活状态一笔带过。
后两句诗像他给自己做的注脚:大宋没有给他平步青云的福气,是"家住石湖人不到";而大宋消失很多年之后,后人又给他开门了,是"藕花多处别开门"。
也许"绿有痕"的,不止是浮萍,还有不太走运的姜夔。他大概不曾想到,千年后的自己,在这世上留有姓名。
——既残忍,又美丽。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