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姜太公钓鱼台,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谷,距西安150公里。南依秦岭,北望渭水,以柏林景观为主体,三山奇峰为骨架,磻溪大峡谷为脉络,静态美与动态美相协调,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,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。
名贯古今的“姜太公隐居垂钓”、“周文王磻溪访贤”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。

钓鱼台大山门,面阔三间,两厢为侧门,大门顶部为唐朝建筑规格最高的四檐五脊,两厢为三檐三脊,由四根剁斧石柱撑起,直逼天空,屋顶施用九脊兽鸱和黄色琉璃,与其红墙相配,显示姜太公为武圣的特殊身份。

“一部封神榜,千古钓鱼台”

“垂钓者何多,酬志人有几”


姜太公和十大配享人物雕像,是根据唐朝皇帝封姜太公为武成王时,选唐和唐以前我国最有名的大军事家,以显示姜太公与文宣王并为文武二圣的特殊地位。姜太公之像雄距神道正中,一派仙风道骨,气势咄咄逼人,彰显了武圣宗师的不凡之态。
在姜太公像前两有秦武君白起、汉淮阴侯韩信、唐卫国公李靖、唐英国公李勣、汉太子太傅张良、齐大司马田穰苴、魏西河太守吴起、燕昌国君乐毅的仿铸铜雕像。

蜀汉丞相诸葛亮

吴大将军孙武

姜子牙,名尚,字子牙,号飞熊。因其被周文王誉为“太公望”,后人尊称其为“姜太公”,又因姜太公及后代被封在齐地,故又被称为“齐太公”。
虽然明代许仲琳的《封神演义》对其进行了神化,但历史上不仅确有其人,而且是一位名震一代、影响千秋的伟大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谋略家和外交家,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。(图为姜太公汉白玉雕像,他驾着四不像坐骑,手持封神鞭,身背文卷,长须飘胸,踌躇满志,威风凛凛,一幅仙风道骨,令人肃然起敬。)


传说中的封神宫


据史料记载,姜太公钓鱼台遗址是公元前1072年到公元前1062年,姜太公在此隐居垂钓长达10年之久,周文王访贤与他相遇的地方,距今已有3100多年。


姜太公早年虽学富五车、满腹经纶,但家道中落,生活拮据,饥寒交迫,备尝艰辛,十分坎坷,过着政治上不得志,生活上无着落,史书上所说的“吕尚困于棘津”,就是其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据《尚书大传》记载,姜太公曾与散宜在羑里营救过文王,算是有过一面之交,又看到周已崛起,三分天下有其二,并善待老者,便西行入周,来到如今的磻溪大峡谷住了下来。


这里群山环抱,山势高峙,石崖峭壁,柏树森森。

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王母宫,重檐琼楼依崖而立,面阔三间,洞内塑有王母神像。宫前碧波成潭,环境十分幽静。王母,俗称王母娘娘,又称瑶池金母,在古籍中均有记载,在民间则妇孺皆知。

在这块大石头上,虽然没有土,却长着一棵柏树。



姜太公以兵法谋略为天下知,他与文王对话形式而著的兵书《六韬》,包括文韬、武韬、龙韬、虎韬、豹韬、犬韬等六卷,论述治国、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,对后代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。
姜太公先后辅佐了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康王等四代周王,既主军,又问政,武能安邦,文能治国。周公分封后,姜太公成为齐国的缔造者、齐文化的创始人。



伐水河层层下跌,浪花飞溅,形成一个个深潭,犹如朵朵雪莲盛开。


伐鱼河的湍湍急流,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深潭,名叫滋泉。该泉直径约6米,水深齐胸,清澈见底,汇入山溪,北注入渭。
传说此泉与“水府”相通,樵人武吉入泉洗浴,不慎掉进“水府”,见一马碾谷,武吉掬起谷皮,竟然全是黄金。姜子牙料此泉非同寻常,故于此垂钓十年,终酬平生壮志。


姜子牙生在商世,因见纣王无道,遂弃官出走,隐居于此,以垂钓度日。他“背水肩芉,直钓短线,距水三尺而钓”,充满了神奇色彩。
一农夫笑他不懂钓技,他答曰:“老夫垂钓,意不在鱼;宁可直中取,不向曲中求;不为锦鳞设,专钓王与侯”。这便是“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”的历史典故。
周文王求贤若渴,四处网罗贤士,二请太公于此,并为其扯纤拉车。此礼贤下士之风为文王所开,后才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之说。



滋泉上的这块大石头上,有两道平行光滑的浅槽,据说是当年姜子牙在此垂钓,跪出的痕迹,是钓鱼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。巨石旁边的岩璧上,雕凿着“钓鱼台”3个篆体大字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公元1062年游访钓鱼台,留下了“安知渭上叟,跪石留双骭”的著名诗句。


在钓石南面的河中,巍然屹立着一块奇石,当地人称“丢石”,高6.6米,上部直径11.2米,下部直径仅4米,上巨下锐,呈倒锥型,貌若泰斗,雄宏壮观。
传说姜太公剖鱼腹得此石,随手丢在河里,那粒小石子见风就长,瞬间就变成如今的样子。千百年来,“丢石”立在河里,任凭河水擦石而过,却始终“稳如泰山”。

清乾隆五十九年(公元前1794年),宝鸡知县、浙江钱塘人徐文博在此游历时,听到人们对这块巨石的传说,书写了“孕磺遗璞”4个大字,后辈人将其镌刻在“丢石”的北侧。

“孕璜遗璞”,孕:孕育。璜:为半璧之玉。遗:是踢予、赠予。璞:石中之玉,未曾琢的玉。《宋书 符瑞志》写道:“吕尚钓得玉璜,其文曰:姬受命,吕来提,撰尔洛铃报在齐”。
徐文博把这块巨石比作未曾雕琢的含玉之石,既然含玉说明充满灵气,也称这块巨石为璜石。把它和姜太公联系在一起,是说:姜太公在磻溪垂钓,钓鱼得璜,后人视它为姜太公的发祥征兆,更视它为吉祥之物。

“丢石”顶部是面略有斜坡的大平台,上面散落着游客隔河扔上去的五彩石。

太公庙,为唐贞观初年所建,历代均有修葺,现存的大殿是在明嘉靖年间,监察御史方新主持捐修的基础上重建的。整个大殿为三间硬山式古建筑,两檐五脊,雕梁画栋,古色古香,建筑面积129平方米。

太公庙内设有神龛,供奉着太公神像,在神像两侧配享有太公麾下先锋杨戬和哪吒的塑像。


太公庙前有4棵参天古柏,植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,枝杆粗壮,根深叶茂,苍翠欲滴,四季常青。

太公庙的后面,有座依山而建的文王庙,庙堂重瓦危檐,布局严谨,巧夺天工。

文王庙供奉的是周文王,又称伯昌,是周朝的开国始祖,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贤明君主之一。文王庙大殿两侧有许多壁画,非常精美,主要描绘了《封神演义》中的传说故事。


在景区内有座1978年建成的水库,坝顶宽2米,坝高50米,坝长200米,坝内水深45米,总库容量255万立方米。从坝侧溢洪跌下一道瀑布,约40多米高,如白练垂挂,似银河倾泻,訇然之声震耳欲聋,水珠飞溅数丈之远,云蒸霞蔚,无比壮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