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李清照号什么居士有什么之称(千古才女李清照)

时间:2024-08-30 08:46:34

李清照,号易安居士,宋代婉约词派代表,有“千古第一才女”之称。她出生于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。家中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,使得聪慧的李清照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养。

少年时期,李清照随父亲生活在东京汴梁。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繁华的景象使她灵感迸发,写出了许多佳作,尤其是词作。后世广为传诵的《如梦令》(昨夜雨疏风骤)就是当时写的。这首词让她名动京师。这段时期,她的词作色彩明丽,充满了欢乐。

李清照小像

如梦令·常记溪亭日暮
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

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

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
后来,十八岁的李清照和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成婚。婚后,李清照在阅读赵家丰富藏书的同时,与赵明诚一起搜集名人书画,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素养。这段时期,李清照的词作词境细腻、婉约,既有夫妻和谐、生活幸福美满的快乐,也有夫妻分别时的闺怨情伤。

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

红藕香残玉簟秋。

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

云中谁寄锦书来?

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

花自飘零水自流。

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

此情无计可消除,

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

宋徽宗崇宁元年(1102年)七月,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陷入新旧党之争而被罢官。崇宁二年(1103年),李清照因父亲牵连,不得不与丈夫分开,孤身一人返回原籍,投奔被遣归的家人。直到崇宁五年(1106年),皇帝大赦天下,李清照才随父亲返回京城,与赵明诚团聚。没想到,次年发生的政治灾难又降临到赵明诚家,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被罢官后病逝,赵氏在京城的族人都被捕入狱。赵家难以留在京师,李清照不得不随赵家人回青州过起了乡居生活。

在乡居的这段时间里,李清照和赵明诚相互支持,治学创作,过了一段和美的时光。她帮助丈夫赵明诚辑集整理《金石录》,并于政和七年(1117年)大体上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。

“靖康之变”发生后,四十四岁的李清照不得不开始了逃亡生活。这一年三月,赵明诚因母丧南下,李清照押运着十五车书籍器物随同南下,并于建炎二年(1128年)春到达江宁府。在这里,她每逢下雪天就登城远眺,并留下不少的讽刺诗,表达对苟安的投降派的不满。

渔家傲·记梦

天接云涛连晓雾,

星河欲转千帆舞。

仿佛梦魂归帝所,闻天语,

殷勤问我归何处。

我报路长嗟日暮,

学诗谩有惊人句。

九万里风鹏正举,风休住,

蓬舟吹取三山去。

建炎三年(1129年)二月,李清照随夫南渡,当船经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处,她有感而作《夏日绝句》: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”借西楚霸王的典故抒发胸怀,风格雄浑悲壮。

就在这一年,赵明诚染病身亡。李清照在大病一场后不得不继续仓皇南逃。这时,李清照的词作表现了身世之苦、故国之思以及孤寂难言的心情,情调低沉,凄苦悲凉,如不朽名作《声声慢》。

声声慢·寻寻觅觅

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

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。

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、晚来风急!

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。

满地黄花堆积,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?

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!

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。

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!

绍兴二年(1132年),李清照逃到达杭州。此时,她和赵明诚一起搜集的书画被盗,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,令她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。无奈之下,她选择嫁给了张汝舟。再婚后,张汝舟对她的家暴由语言谩(màn)骂发展到肉体伤害,李清照告发了张汝舟营私舞弊骗取官职的罪行,从而获准与其离婚。

依照宋代法律,李清照为此付出了入狱三年的代价,后经亲朋好友的大力营救,李清照在入狱九天后获释。这时,李清照虽然经历了所嫁非人、离异系狱的遭遇,但其诗词创作的热情却愈发高涨。这一时期,她的词作意境既雄浑壮阔又沉郁凄凉。她开始将目光从关注个人痛苦转为关注国家大事,写了许多表达爱国之情的词作。

绍兴二十五年(1155年),一代女词人李清照悄然离世。

李清照的词作因其生活境遇的变化,前后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:少女时期、少妇时期和晚年漂泊时期,每一时期因其心境的不同,词作风格和意境也不同。尽管李清照词作颇丰,但流传到现在确切可查的作品不过四十五首。这些词作形成她独树一帜的风格,展示了其独特的“易安风神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