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汉书·地理志》是中国最早以“地理”冠名的著作,为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。《汉志》中列出的各郡县、山水,既与今天的政区和自然地理一脉相承,又带有鲜明的上古华夏文明烙印,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。深度阅读《汉书·地理志》,对我们理解古代历史、体悟社会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。本文将对该书的“丹阳郡”一节做出详细解析:
一、《汉书·地理志》原文
丹阳郡,故鄣郡。属江都。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阳。属扬州。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,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。有铜官。县十七:
宛陵,彭泽聚在西南。清水西北至芜湖入江。莽曰无宛。於朁。江乘,莽曰相武。春穀。秣陵,莽曰宣亭。故鄣,莽曰候望。句容。泾。丹阳,楚之先熊绎所封,十八世,文王徙郢。石城,分江水首受江,东至馀姚入海,过郡二,行千二百里。胡孰。陵阳,桑钦言淮水出东南,北入大江。芜湖,中江出西南,东至阳羡入海,扬州川。黝,渐江水出南蛮夷中,东入海。成帝鸿嘉二年为广德王国。莽曰愬虏。溧阳。歙,都尉治。宣城。

汪遠孫撰《漢書地理志校本》(影印版):“丹阳郡”
二、丹阳郡概述
丹阳郡,与境内之丹阳县同名。而丹阳县的名称来历,向有两说:一说是县治位于今芜湖市赭山之南,赭山亦名丹山;另一说是丹阳实为“丹杨”,因山多赤柳而得名。
不过,结合春秋战国的历史来看,此“丹阳”很可能是楚人带来的地名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,“居丹阳”。这个“丹阳”是楚人的发迹之地,应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、丹水之阳。后来楚人南迁,在今湖北省枝江县东北重新命名了一个“丹阳”,楚人分支“夔越”也在今秭归县东南命名了一个“丹阳”。战国时,秦白起拔郢,夺取了楚国在江汉流域的故土,楚顷襄王迁都于陈,楚考烈王又向东迁都寿春,重新立国于江淮之间。可能就在此时,东迁的楚人又在江南命名了一个新的“丹阳”。
丹阳郡之地,春秋时先属吴、后属越,战国时属楚。秦灭楚后,将江南之地置为会稽郡,后又分会稽郡西部置为鄣郡。此“鄣郡”及其郡治“鄣县”,命名源自西周初的“鄣国”。该国本为齐太公曾孙吕虎之封国,春秋时被齐国兼并,鄣人南迁投奔吴国,定居于皖浙边境山区。“鄣郡”作为一级区划,可能早在吴、越时就已被设置,之后被楚、秦沿用。
楚汉之际,鄣郡属项羽之西楚国。汉初,先属韩信之楚国、刘贾之荆国,后属刘濞之吴国。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“七国之乱”后,吴国被废除,东阳郡和鄣郡被置为江都国。汉武帝元狩二年(前121年),江都王刘建畏罪自尽,鄣郡收归汉廷,同时并入了原江南庐江郡(该郡于元狩二年被撤销)的四个县,改名为丹阳郡。(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为元封二年更名,可能是传抄错误,应为元狩二年。)
此后,丹阳郡辖境保持稳定。至西汉末年,丹阳郡领有17个县,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、江苏省宁镇山南北和浙江省天目山以西、新安江中上游南北之地。根据西汉元始二年(公元2年)的人口统计,丹阳郡辖区共有编户107541,有人口405170人。
东汉顺帝永和四年(139年)在丹阳郡南部设立宣城郡,桓帝时撤销,地并入丹阳郡。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又从丹阳郡分置出了宣城郡。东晋时改丹阳郡为丹杨郡。东晋建武元年(317年)建都建康,丹阳郡改为丹阳尹,沿用至南朝的宋、齐、梁、陈四朝。随着时间推移,丹阳郡/丹阳尹的辖境逐渐缩小,仅保留了今南京市位于长江以南的部分区域。
隋开皇九年(589年)灭陈,废丹阳郡,其上级区划“扬州”被改为蒋州。大业三年(607年)又改蒋州为丹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复为扬州,其后扬州移治江都县(今江苏扬州市),故地置为润州(治今江苏镇江市)。唐天宝年间又曾改润州为丹阳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润州。其后丹阳郡作为行政区划不复存在。
三、丹阳郡属县的情况
西汉末的丹阳郡下辖17个县:
1.宛陵县。战国时为楚国之爰陵邑。《鄂君启节》铭文:“内入浍江,庚爰陵。”即此地。秦置爰陵县,属鄣郡。西汉置宛陵县,为丹阳郡治。治所即今安徽省宣州市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并入宣城县。
【彭泽聚、清水】彭泽聚,在今安徽省宣州市西南。清水,即今安徽省长江南岸支流青弋江。
2.於朁[qián]县。西汉置县。《元和郡县志》卷25:“县西有朁山,因以为名。”治所在今浙江省临安县西六十四里于潜镇。东汉改为於潜县。隋代为於灊县。唐复为於潜县。1958年并入昌化县。
3.江乘县。秦置县,属鄣郡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始皇三十七年“还过吴,从江乘渡”。即此地。西汉属丹阳郡。治所在今江苏省句容县北六十里。为长江下游重要渡口,当南北交通要冲。三国吴废,西晋复置,隋初又废。
4.春穀(谷)县。西汉置县。治所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北。东晋改名阳谷县,后废入繁昌县。
5.秣陵县。战国时为楚国之金陵邑(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)。《太平御览》卷170引《金陵图》云:“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,因埋金以镇之,故曰金陵。”秦始皇三十七年(前210年)改置秣陵县,属会稽郡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张纮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载,张纮谓孙权曰:“......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,望气者云,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,故掘断连冈,改名秣陵。”西汉属丹阳郡。治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五十里秣陵镇。东汉建安十七年(212年)改为建业县,移治石头城(今南京市清凉山),三国吴黄龙元年(229年)定都于此。西晋灭吴后复名秣陵,还治秦时旧址。东晋义熙九年(413年)移治京邑斗场柏社(今南京市武定桥东南)。元熙元年(419年)移治扬州府禁防参军署(今南京市中华门外故报恩寺附近)。建兴元年(313年)改名建康。隋开皇中并入江宁县。
6.故鄣县。秦置鄣县,属会稽郡,后为鄣郡治。西汉元狩二年(前121年)改为故鄣县,属丹阳郡。治所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北安城镇古城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。
7.句容县。《元和郡县志》润州句容县:“县有茅山,本名句曲,以山形似己字,句曲有所容,故号句容。”或谓“勾容”为古吴语地名,“勾”为发语词,“容”为森林。汉武帝元光六年(前129年)封长沙定王子刘党为句容侯,元朔元年(前128年)刘党死,国除为县。治所即今江苏省句容县。
8.泾县。西汉置县,因县有泾水(今青弋江)而得名。治所在今安徽省泾县西青弋江西岸上坊村。南宋移治今留村,元代移治今泾川镇。
9.丹阳县。亦作丹杨县。秦置县,属鄣郡。西汉属丹阳郡。治所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五十里(与江苏江宁县相连的)丹阳镇。因汉以后属丹阳郡,又称“小丹阳(小丹杨)”。《三国志·吕范传》:吕范从孙策渡江,“下小丹阳、湖孰,领湖孰相”。即此地。隋初废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复置,贞观初废入当涂县。
10.石城县。西汉置县。治所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程普传》:东汉建安中,程普为丹阳都尉,“居石城”,即此地。三国末废。西晋复置,移治今池州市贵池区西南秋浦。隋初废入南陵县。
【分江水】古水道名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又东至石城县,分为二”,其一,“又东至会稽余姚县,东入于海”。江水浊流由今安徽贵池市秋浦河口倒灌,溯流而上,在今石台县南转入青弋江源头清溪,越过分水岭黟山,南接古浙江源头今黟县漳河,顺流而下,经新安江和钱塘江干流,东出余姚海口。这一干道以分在黟山南北的浙江和庐江两水的水路为主,而辅之以两水间短程的山道,古代习惯性地误为一直通的水道,视为江水下游的分流,称之为分江水。这是古代中原经江淮间横渡长江,东南通往东越的重要交通干道。
11.胡孰县。汉武帝元朔元年(前128年)封江都易王子刘胥行为胡孰侯,元鼎五年(前112年)国除为县。治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湖熟镇。东汉改为湖熟县。
12.陵阳县。战国时为楚国之陵阳邑,因在东陵(九华山)之阳而得名。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“凌(陵)阳侯之氾滥兮,忽翱翔之焉薄。”“当陵阳之焉至兮,淼南渡之焉如”。屈原在此定居“九年而不复”。西汉置县。治所在今安徽省青阳县南五十里陵阳镇。三国吴移治今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西北广阳镇(故址现已没入太平湖)。东晋咸康四年(338年)改为广阳县。
【淮水】此“淮水”当在今安徽青阳县与黄山市、石台县相接处,为今青通河与陵阳河的混称,并上接于今青弋江上游太平湖,构成一条水陆相接的南北交通路线。
13.芜湖县。春秋时为鸠兹邑,先属吴,后属越。战国时属楚。西汉置芜湖县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5芜湖县:“在芜湖侧。以其地卑畜水泞深而生芜藻,故曰芜湖”。或说为吴越语地名,芜亦作无,与于越之于,同为古吴语发音引词。治所在今安徽省芜湖县北咸保圩水阳江畔。三国吴黄武元年(222年)移治今芜湖市。隋并入当涂县。五代南唐复置。1949年以原县城及近郊置芜湖市,县治迁至马塘。1971年县治迁至湾沚镇。1980年划入芜湖市。
【中江】《尚书·禹贡》导江:“东为中江,入于海。”汉以后各家解释不一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丹阳郡芜湖:“中江出西南,东至阳羡入海。”指自今安徽省芜湖市东经江苏省高淳、东坝、溧阳至宜兴通太湖一水。当即指今胥溪和荆溪(此水在东坝附近穿越茅山余脉,当出于人工开凿,明初筑断东坝,已不通流)。
14.黝县。一作黟(yī)县。《说文》释“黟”:“黑木也。从黑,多声。丹阳有黟县。”《元和郡县志》卷28黝县:“按县南有墨岭,出墨石。又昔贡柿心木,县由此得名。”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“县以黟山名,即今黄山也。”秦置县,属鄣郡。西汉属丹阳郡。治所在今安徽省黟县东五里。汉成帝鸿嘉二年(前19年)改置广德王国,东汉复为黟县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入海宁县,十一年(591年)复置,移治今黟县址。
【渐江水】古浙江的别名。《说文》作“渐水”。《水经》“渐江水”条:“渐江水出三天子都,北过余杭,东入于海。”即《山海经·海内东经》“浙江出三天子都,在其(蛮)东,在闽西北入海,余暨南”。又称渐水、渐江、浙江、制河、淛江。即今安徽、浙江境内的新安江及其下游的钱塘江。
15.溧[lì]阳县。春秋时为吴国之濑渚邑。秦置溧阳县,属鄣郡。西汉属丹阳郡。《元和郡县志》卷28宣州溧阳县:“以在溧水之阳为名”。治所在今江苏省溧阳市西北五十里旧县乡。东汉移治今高淳县东固城镇。三国吴废。西晋复置。隋初并入溧水县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复置,治所仍在旧县乡。天复三年(903年)迁今溧阳市址。1990年改设溧阳市。
16.歙[shè]县。秦置县,属鄣郡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“县南有歙浦,因为名。”南宋淳熙《新安志》:“或曰,歙者翕也,谓山水翕聚也。”西汉属丹阳郡,为郡都尉驻地。治所即今安徽省歙县(徽城镇)。隋初废,旋复置。沿用至今。
17.宣城县。西汉置县。治所在今安徽省南陵县东三十里青弋江西岸弋江镇,隔江接宣州市界。东汉废,汉末复置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太史慈传》:建安初,“(孙)策已平定宣城以东,惟泾以西六县未服”。又《蒋钦传》:“钦屯宣城,尝讨豫章贼。”皆此地。隋初废。
四、丹阳郡地理形势图解
汉代丹阳郡的地理方位如下两图所示:

汉代扬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

丹阳郡在扬州刺史部六郡国中的相对位置
西汉末丹阳郡各属县的地理位置可参见下图:

西汉末丹阳郡属县地理方位图
结合周边地形来看,汉代丹阳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:

汉代丹阳郡属县地缘结构图
由图可见,汉代丹阳郡之地,位于长江与太湖之间,向南延伸到今皖浙两省交界的山脉地带。这一区域地势较为平坦,并有多条河流水系贯通,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开发,是长江下游的一个重要战略重心区。从交通上看,这一地区不仅有长江航运,而且还人为开发了中江、分江水等多条水陆结合的通道,是联接淮河流域、长江中游区域与东南方会稽郡之地的枢纽。丹阳郡之地的精华在于今南京市附近(另一个重心在今宣城市),在历史上是许多王朝的定都之地。